创造力译丛: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型性符号

孩子认为,画作中的人物或事物的身份或角色,或对特定事件的扮演,是清楚的,是成人能够理解的。但是,孩子的表达可能含糊不清,因为他们会用一些符号来代表某个特定对象(如,警察的手铐)和事件(如,给一个人戴上手铐),或者代表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如,实施法律)。

在描述一个一般性或普通概念时,孩子用的符号应作为原型来解读——具有普遍性的再现。比如,孩子画的人物可能代表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如“妈妈”“我”(Wright, 2003a)。类似地,孩子画物体时,如房子、动物或汽车,图形代表的是原型性的概念,而不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形式。房子可以广泛地代表“住处”“公寓”“居住”“地址”,而不一定必须是家。

在这个例子中,一个男孩(6.4)以简笔勾勒出了奥林匹克运动员,他们在跑道上赛跑,但仅用一个“绿色的人”来表示澳大利亚,用一个“红色的人”来表示加拿大。这些运动员代表来自不同国家的参加奥林匹克的选手。另一个男孩(8.0)的画作也说明了类似的奥林匹克运动员的原型。他的评论暗示,画作中性别与奥林匹克比赛项目都是不相符的——人物是典型的奥林匹克选手,事件的原型是前三名选手在接受金、银、铜牌的颁奖:


对话者:这个跑步比赛的选手,你知道是谁吗?

孩子:不,一个人而已。

对话者:男的还是女的?

孩子:我没什么想法[无所谓啦]!

对话者:那就是都可以啦。


认识到孩子所画的人物、事物或事件可能是原型性而不是具体的(概念),对话者能更好地领会孩子的意图。在领会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自然地绘画,而不是强加给他们成人的观点(如,假设男孩可能会画一个他崇拜的运动员)。

图2-7说明对话者错误地理解了孩子所画的原型性人物。一个5岁的女孩画了一个“人”,不同于一般的人。那个人有非常长的头发,她用一条长长的线来表示躯体,用层涌的翅膀的形状代表裙子。这些特征都在表达一个意思: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随着孩子讲述,这是一个仙女。

图2-7 仙女和秘密花园(女孩,5.0)

可是,对话者开始问画中的人物是不是她自己时——那是你吗?你是新娘子!女孩没有纠正这些问题,而是默默点头表示同意。随后,在她讲解画作时,都用“我”来代指画中人物;却按照自己的目的完成绘画,画中的人物还是秘密花园里的仙女。下面摘录了一小段与这个女孩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她巧妙地确定了人物的中介作用。


对话者:哇,好漂亮啊。给我讲讲这个人吧。这是长大后的你吗?

孩子:(点头)是的。

对话者:给我说说那[人身上]是什么。

孩子:这是我的[她的]头。这是我的两只眼睛,这是嘴。

对话者:粉红色的是什么呢?

孩子:噢,那是裙子。

对话者:好漂亮的裙子。你穿着漂亮的裙子要去哪里呀?

孩子:参加婚礼[还是其他什么的]?

对话者:哇,你是新娘子哦!你要穿着那件漂亮的裙子结婚吗?

孩子:(点头)仍继续画仙女

对话者:这一块[画面右边细细长长的三角形]是什么呀?

孩子:是房子啊,是秘密花园……那是草[树下面]……底下[花园的]是石头和……呃……和树,跟秘密花园里的树一样。那个是房子。

对话者:可是怎么说它是秘密花园呢?

孩子:呃,因为它是仙女的房子。

对话者:这所房子里面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嗯,好看的东西。


最后,女孩确认她画的人物是仙女(不是她自己)。女孩边画边讲时,构图的内容,比如仙女的房子和秘密花园,不言自明。女孩默默地区分开图像,凸显出仙女层涌的翅膀和由房子和花园组成的“另一种绘画世界”。她的画作试图呈现幻想。这个幼儿园的女孩可能认为,成人能够想象到花园的细节和房子里的东西,不需进一步的、多余的解释。言外之意,女孩希望对话者暂时不提问,与她一起把空白填满(完成绘画)。

女孩的学前思维给予她开放性,将意义建立在幻想之上。这可以从她回答问题时简单的语言看出来,当被问到“这所房子里面是什么样子呢?”的时候,她只是简单地说“嗯,好看的东西”。这几个字可有多个含义:也许在房子里有好看的物件,如漂亮的家具、好吃的食物、墙上好看的画、平静的音乐等;也许可以理解为房子里会发生很美妙的事情,比如跟朋友一起吃饭跳舞。跟许多孩子一样,这个孩子的想象性思维也是变化的,像(角色)扮演那样,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作为对话者,我们最好能跟得上孩子的思维,暂时不提问,使他们在“另一种绘画世界”创造,“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因此,孩子再现的内容和形式是开放性的,会有多种角色、多种讲述方式、多种解释和功能。根据孩子的目的,边画边讲时,开始的事件、事物和人物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下面这幅男孩(5.9)的作品说明了这一点。开始,他画的是自己购物回到家之后,从后备箱(卡车)里把购物袋拎出来(图2-8)。

图2-8 驾驶员培训(男孩,5.9)

过了一会,他解释说,(长大以后)他要做一个驾驶员教练,有自己的汽车公司(车顶上有标记)。接着,他改变了后备厢的功能,后备厢开始放一些日用杂物,后来改成了存放电池(电池用来在天黑之后点亮“驾训”标志灯)。


正从后备厢拿备用电池,嗯,这个顶灯[标志],这样在晚上也能看见。画了从车前灯、尾灯和顶灯发出的“放射式”光线。


汽车的后备厢有多种用途,后备厢意义的转换,类似电影场景的变化。刚开始,他买了生活用品,之后镜头又转向他在进行驾驶员培训。这也有点类似《离开》中场景的转换,从插旗转向乘坐宇宙飞船旅行。这种角色和事件模式的变化可以归因于伊根(1988)所说的“因果安排”。通过孩子的视觉叙事,这种“安排”或建构在个人化的体验或一般性、普遍性的概念之上,或两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