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三板斧:重新定义干部培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 第一场三板斧

2009年,阿里巴巴开了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会议,对使命和愿景做了调整,并在高层管理大会上进行了沟通和解读,提出新商业文明的概念。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各个业务板块和重心发生了变化,原来作为“奶牛”的B2B,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和外贸下滑陷入了增长瓶颈,而随着个人消费的旺盛,大淘宝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团队规模也爆炸式增长。

更重要的是,淘宝的开放和无序模式带来了管理的不稳定性,各个子公司因为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和管理理念,集团内部差异很大。在看似繁荣发展的背后,整个集团的文化和管理藏着不少的隐患,这一切都没有逃过马云的眼睛。

2010年5月,阿里巴巴和往年一样进行了系统的人才盘点。马云在阿里巴巴有三个必须参加的大会,就是战略会、预算会和人才盘点会,后来预算会他不怎么参加了,但战略会和人才盘点会是要亲自过问的。这样的安排,一是因为马云对财务的确不太懂;二是因为和蔡崇信已经形成了默契和完全的信任。

在这次人才盘点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基层管理者,也就是马云眼中的“腰部”和“腿部”管理者,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对于高层管理者的培养和发展是在集团统一管理下的,相对集中,而且有资源的投入,整体还好。但对于中、基层管理者,因为之前几年都是由各个子公司来负责培养的,无论是在推动项目的能力上还是资源上都有不少的问题。

对此,马云明确提出了对各层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对于每一个层面的管理,无论什么岗位,只要是管理者,就要掌握三项基本技能,扎好马步,尤其是基层管理者,不要给太多的知识和理论,关键是学会核心的几招把团队带好。

在人才盘点之后,马云针对“腿部”管理者提出三项基本技能。第一,Hire&Fire,会招人、会开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没有人业务肯定是做不成的,招一群坏蛋业务肯定也是做不好;第二,Team Building,要能带好团队,对于交给管理者的人才,每年看到的应该是成长而不是倒退,团队应该能打仗,有凝聚力;第三,Get Result,拿结果,考核一个管理者是否优秀,关键是看结果,公司不是“大锅饭”,必须要拿到业务结果。

虽然马云根据自己的判断对管理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整个开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不同的形式和探索,才找到了一个好方式。

“腰部”三板斧,也在B2B子公司同步开发和实施,在没有马云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开发出了三门经典的课程:“闻味道”“照镜子”和“揪头发”。也是以传统讲课的方式为主,在当时的“腰部”管理者培养项目“百乐门”进行了实践,因为讲师都是阿里巴巴元老级的高层管理者,他们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进行了分享,效果很好。另外,对这三个管理者修炼的方法总结得很有阿里味儿,清楚地点到了如何培养管理者的关键,但对“腰部”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并没有进一步澄清。

“腿部”三板斧的第一板斧其实是课程,和2000年的课程形式类似,根据马云提出的能力要求寻找关键场景,列出大纲,找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讲课,分享自己的案例和经验。当时集团湖畔学院三个课程项目经理分别负责一门课程,在支付宝做试点,比如Hire&Fire,邀请了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者讲课,招聘演练,并配套安排了招聘话题的夜谈,但反馈一般;而Team Building的课程则是改了又改,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最终都没有开课;Get Result则是围绕目标的设定和分解进行了实战,效果不错。

在大家不断总结、探讨、访谈、提炼的过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浮出水面。早年间,因为阿里巴巴的管理者都是草根出身,都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上过管理的课程,所以对于3A的课程大家都觉得很不错,至少打开了大家对管理方法的认知。但是到了2010年,阿里巴巴的管理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2005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阿里巴巴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已经非常大,对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已经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很多跨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本身就有足够的管理认知和理论水平。比如,从对管理者的访谈中发现,有些管理者自己就是很多管理课程的认证讲师。也就是说,存在很多眼高手低的管理者,所以传统的培训方式不再起作用,甚至来听课的人也越来越少。

对管理者培养的方式需要变革,而阿里巴巴又提倡在岗学习,不提倡长期的行动学习项目,不像有些公司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组建虚拟小组,让大家参与项目,借虚拟小组提升管理或业务能力。这在阿里巴巴的组织环境中很难行得通,阿里巴巴的工作量是3个人干5个人的活,根本没有时间参与虚拟项目。另外,在文化上也不提倡,好的管理者就是带领真实的团队拿到业务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得到锻炼和培养。

所以,在阿里巴巴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的晋升几乎从来没有跟培训和测评挂钩,更多的是看业绩和价值观。在人才盘点之后,就开始晋升答辩,由各层级的管理者和HR组成晋升委员会。比如对于高层管理者,马云会问几个问题:Hire了谁?Fire了谁?Remove了谁?批评了谁?表扬了谁?如果能对答如流基本就过关了,如果被问倒了,就要打倒重来。

那么,如何化解传统培训的难题呢?敢于创新突破的阿里伙伴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探讨,寻找更合适的方式。后来终于有了突破,忘掉培训是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

如果做模拟演练,阿里巴巴的管理者讲起来都头头是道,但员工还会觉得目标不清楚,这说明单纯的讲课不起作用。

于是,在Get Result的课程中,提炼了几个关键场景和能力。第一个是定目标,就是对目标的制定、分解和沟通;第二个是绩效评估与绩效沟通;第三个是对结果的奖赏和激励。

刚好到了支付宝下半年目标设定的时间,于是就把管理者组织起来,把每个人的目标都晒出来,看看设定得如何、怎么分解给团队、怎么讲想做的事情,上级管理者现场给反馈。经过一天一夜的目标会议,大家明确了下半年的目标,也学会了如何制定一个好的目标,大家收获特别大,发现真正的学习其实是在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和团队问题的过程中。

在这次内训的启发下,开始了更大胆的尝试,内训直接实际业务问题切入,把一年的业务场景压缩到4天的时间里,组建真实的攻坚小组,通过以战养兵的方式训练管理者,开创了管理者培养的一种全新形式。

第一场三板斧,无论是在前期的准备和探讨过程中,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是跌宕起伏的,三个课程项目经理达成共识就花了很长时间,再加上七八个项目成员有不同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陆凯薇(时任集团人力资源部资深总监,花名苗翠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方案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结合管理者的需求和实际关键场景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把三板斧整个串联成一个大场景,在此基础上对项目场景进行了丰富和优化,搭建了若干个关键的小场景,通过这些场景让管理者把平时的管理动作呈现出来,再由经验丰富且语言犀利的管理者组成点评专家,现场给予反馈,对于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树立榜样共同学习;对于不当甚至错误的行为给予提醒甚至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第一场三板斧可以说是大咖云集。当时,彭蕾作为阿里巴巴集团CPO和支付宝的CEO开场,并做结尾的项目验收,在过程中她给予了极大的投入和支持,她从中也看到了团队的真实水平和状态。常杨作为支付宝的CPO全程陪伴,王民明(时任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裁)作为引导主持人,王刚(时任人力资源部资深总监)作为分享和点评嘉宾,给大家分享了他多年的管理经验,他虽然借助的依然是管理的四个象限,但经过他的提炼和案例分享,让大家记忆深刻,而且实用性很强。其间虽然有很多细节问题,但新颖的形式、高强度的工作量、嘉宾犀利的点评和反馈,给学员的帮助非常大,收获非常多,尤其是在结束环节,王民明对每个学员都进行了点评和反馈,可谓醍醐灌顶。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第一场三板斧最少也需要投入资金100万元左右,这还没有考虑彭蕾、王民明、王刚等人现在的身价。

三板斧是对学员心力、脑力、体力的修炼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点评嘉宾主要是“闻味道”“照镜子”和“揪头发”。有学员反馈说:上了那么多的管理课程,看了那么多的书,其实作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在三板斧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很烂的管理者,以前觉得团队的人离开或其他人的评价都是他们的问题,其实问题都在自己身上。

很多在阿里巴巴上过三板斧课程的管理者都说,三板斧是其上过的管理培训课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没有之一。所以,当这些管理者离开阿里巴巴以后,到了新的公司做高层管理者或创业,还是会用三板斧的方式培养管理者,典型的如滴滴的程维,就在公司以三板斧为原型开发了内训项目,进行管理者的培训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