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贯、组织与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早期雪兰莪福建会馆对福建义山的管理:1930—1941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人安土重迁,守着先人的坟墓,自耕自足。后世人口日渐增多,加之灾害频仍等原因,生活难以为继,沿海居民因靠海的便利,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来谋生,很多人不幸因此客死异邦,骸骨难归故土。而中国闽粤两省,除了佛道等宗教人士外,普通民众的传统葬法多为土葬。因此,从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聚居地马六甲开始,就有了较为固定的葬地。在华人祖籍地中国,埋葬去世者的地方叫坟、墓、冢。葬地多选择地势高爽之处,以免为雨水所侵蚀,因此多被称为“坟山”“冢山”、或者“义山”。

虽然大马义山数量众多,但是就笔者所见,迄今为止仅有王琛发关于义山的研究较为完整,以宏观见称。[1]张少宽对槟榔屿福建公冢及家冢碑铭的整理和研究,虽重在碑铭整理,已然厥功甚伟。[2]另有温振祥主编的对槟城福建联合公冢的研究。[3]郑名烈也对武吉巴西永德公冢做了分析。[4]还有白伟权对柔佛新山义山的研究,他通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利用统计学加以分析,颇有力道。[5]李丰楙最近对马来西亚义山反映的“圣教观”有所阐发。[6]此外还有曾玲教授对新加坡广肇人坟山碧山亭的分析。[7]Brenda S. A. Yeoh对新加坡1880—1930年坟场的冲突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8]华人墓葬沿袭祖籍地的习惯多有墓碑,一般记载了逝者的姓名、籍贯、子嗣及竖碑时间等重要内容。华人义山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历史事实,包括个人的生卒年月、社区形成、人口结构的原貌和变迁、会党与社团的历史面貌,也可包括不同时代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宗教文化的风貌与互相对应的作用。雪兰莪福建会馆对福建义山的管理文件则保存了吉隆坡福建籍华人的历史证据,尤其是在文献材料存留较少的情况下,更显得尤为珍贵。非常幸运的是,雪兰莪福建会馆从1930年开始,有比较完整的会议记录,[9]笔者选取自1930年至1941年日本入侵大马为止的十余年为研究时段,考察早期雪兰莪福建会馆对福建义山的管理和维护。[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