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贯、组织与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吉隆坡福建人社群意识的形塑途径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安土重迁,守着先人的坟墓,自耕自足。后世沿海人口日渐增多,加之灾害频发等原因,生活难以为继,因靠海的便利,不畏艰险远涉重洋来谋生,很多人不幸因此客死异邦,骸骨难归故土。寺庙和义山,就成为海外华人最主要的精神归宿。因此,大马半岛各地的华人社团多是由寺庙、义山演变而来。从最早的马六甲的青云亭神庙和宝山亭义山可证。地域性的会馆则是其后才出现的。大多数中国移民带着强烈的地方观念到达大马半岛,他们为了安全、娱乐和互助,同一方言群体会自然和谐地聚集在一起。中国移民强烈的地方观念的基础是对地域性的、相同或相近社会习俗及宗教信仰的认可,而在移民过程中,华人移民中的地缘观念和基于方言的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就为方言会馆的创立提供了条件。[1]

作为华人的主要归宿,地域性的义山也成为社群认同的一个标志。除了相同的全国性的信仰,各种地域神明也成为辨别籍贯来源的符号之一。会馆、义山和神庙,就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社群组织网络。与槟城、马六甲“福建人”专称操福建话(闽南话)者不同,书中所使用的“福建人”指福建省籍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