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食疗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药用花卉的历史沿革

中药与食物同源,关系密不可分。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神农由此成为中药的始祖。据记载,神农亦发明了农具,教会人们耕种五谷、采摘果蔬、捕鱼打猎,被誉为中华民族农业的奠基人。由此发现,以农业为特征的中华饮食和以草药为主要组成的中药,从神农时代起就已有了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国人所谓“药食同源”的说法,的确是凿凿有据的。“神农”的“神”字,也充分反映了百姓对于这样一位教民农耕、医药知识丰富的人物的崇拜之情。我们甚至可以推测,“神农尝百草”的初衷,也许并非只是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而采取的以身试药之举,而是在当时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饥不择食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为了寻求可以充饥的食物,神农和他的子民们偶然吃到甘润可口的大枣,吃到略显寡淡却能饱腹的地瓜,但也因吃到大黄而腹泻不止,吃到麻黄而汗出如油……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实践,远古时代的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自然植物与人体之间的种种微妙联系,逐渐将可以经常食用、功擅补养人体的植物与那些偏性较重却能纠正人体阴阳失衡的植物分开,由此分出了食与药——食以果腹,药以疗疾。

许多花卉除了具有观赏及食用价值,也属于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花卉的花、茎、叶、果及根,作为常用的药材,入药后可发挥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关于花卉的药用,在诸多古代医药本草中均有迹可循,花卉入药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其中包括海棠、梅花等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

东汉时期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共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就有252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约有100种,如菊花、牡丹花、百合及鸢尾等花卉。同时,出土东汉早期墓葬中保存的医学典籍中也已有牡丹花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唐代药用花卉选材广泛且应用方法更加多样,除传统直接入药的方式外,通过借助其他形式以更好发挥药效。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书《新修本草》中就有松花泡酒的记载,以松花佐酒,其效远超松皮、松叶及松脂;又如白芷,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亦可浸水作驱虫药汤。

至明代,李时珍先生在总结历代本草著述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经验,在其药物巨著《本草纲目》中进一步丰富了花卉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全书共52卷,其中26卷含有与花木的相关内容,涉及的花类药物近100种,约占全部植物类药物的10%,其性味方面涵盖了五性和五味,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美容养颜、明目利咽、宣通鼻窍、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等功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更加重视药用植物的研究及应用。1975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一书中共列举了2200多种药用植物,其中花卉入药的约占1/3,近年来临床选用的入药花卉主要包括菊花、牡丹花、芍药花、茉莉花、玫瑰花、桂花、荷花、莲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