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2-27 16:47:58
封面
版权信息
专家推荐语
本书简介
献言
总序
引言
序言
第1部分 总论:经济演化的生态视角
1 引言
1.1 基本问题
1.2 基础模型:逻辑斯蒂曲线和逻辑斯蒂小波
1.3 扩展模型:系统稳定性与复杂性之间的消长关系
1.4 代谢经济学对其他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1.5 代谢经济学的演化视角
1.6 本书的结构
2 代谢增长论:市场份额竞争、学习不确定性和技术小波[5]
2.1 引言
2.2 非平稳经济增长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
2.3 有限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和物种竞争模型
2.4 学习策略中的风险偏好与文化多样性
2.5 方法论和哲学问题
2.6 结论
第2部分 历史的观察与启示
3 东西方文明的分岔和演化[2]——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生态文化经济学
3.1 对中西方文化分岔原因的生态经济结构分析
3.2 对东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3.3 科学起源于西欧的生态历史原因
3.4 稳定与发展的消长关系
3.5 西方文明的兴盛与危机
3.6 中国未来选择的几个问题
4 对于中国科学落后的历史根源的探讨[3]
4.1 中国的改革要从中国人自己解剖中国开始
4.2 欧洲和中国科学道路的比较研究
4.3 科学学打开了历史研究的新途径
5 技术革命史分期问题初论[5]
5.1 为什么要研究技术革命史的分期
5.2 对已有技术革命史理论的评价
5.3 技术革命史分期的基点
6 技术革命的道路与技术经济的规律[6]
6.1 三次技术革命的道路
6.2 传输机革命的历史地位
6.3 技术革命的几个辩证关系
6.4 技术经济的基本规律
7 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64]
7.1 单一小农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7.2 单一农业封闭经济造成的严重恶果
7.3 我国农业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前途
7.4 应当研究经济结构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规律
8 社会传统与经济结构的关系[65]
8.1 欧洲和中国政策传统的比较
8.2 生态地理和经济技术结构
8.3 农业生产方式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8.4 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进化度
9 经济结构的规律和社会演化的模式[149]
9.1 农业结构、商业类型和政治体制
9.2 环境因素在牧业天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9.3 人口因素在农业人力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9.4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和价值规律生效的基础
9.5 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社会演变的进化树
9.6 多因素的作用和多线性的演化
10 中国单一封闭的小农经济结构分析[182]
10.1 国家统一的不同道路
10.2 土地危机和井田制的瓦解
附录10.1 中国历代农业状况的估计
附录10.2 中国治乱周期划分的记录
附录10.3 中国人口增减与战争关系统计
11 社会演化的发展观与经济结构的方法论[228]
11.1 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问题和经济学发展的新领域
11.2 科学方法的讨论和经济结构的概念
第3部分 演化动力学模型
12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社会分化的随机模型[4]
12.1 引言
12.2 学习竞争中的行为模型和劳动分工的起源
12.3 社会分化中高斯分布破坏的随机论机制
12.4 结论
13 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一般斯密定理[5]
13.1 引论
13.2 资源限制、市场份额和一维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13.3 资源重叠、动态均衡和二维竞争模型
13.4 面临新技术和新市场时的文化倾向——描述风险偏好的一维参数
13.5 学习竞争、劳动分工和多元社会的稳定性问题
13.6 劳动分工的三重制约和一般斯密定理
13.7 结论:劳动分工发展的复杂性和社会演化的多样性
第4部分 代谢增长的历史检验
14 李约瑟问题和中国社会的演化——社会非均衡转型的案例研究[1]
14.1 李约瑟问题和普里戈金理论
14.2 经济的开放度和农业的稳定性
14.3 环境涨落引起的历史分岔
14.4 达尔文主义者关于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困惑以及学习与竞争中的文化因素
14.5 对于中国改革和转型动荡的一些观察
15 中国经验对正统经济学的挑战[3]——亚洲改革的演化模式与自组织过程
15.1 引言
15.2 理性设计还是分权试验
15.3 分权的社会变迁和经济科学中的范式冲突
15.4 非均衡经济学、正反馈和增长
15.5 结论
16 新古典经济学在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4]
16.1 忽视大萧条的历史教训给苏东转型带来的严重后果
16.2 大萧条和转型萧条的有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