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6-05 19:29:56
封面
版权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自序
引论:境界形而上学
(一)
(二)
(三)
(四)
一、一个哲学命题的分析: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与真善美
(二)实事求是与人的主体性
(三)实事求是与工夫
二、真善美信及其境界
(一)真的境界
(二)善的境界
(三)美的境界
(四)信仰的境界
三、中西思维方式之差异及其影响
(一)学与觉
(二)对象思维与非对象思维
(三)上帝与性理
四、儒家工夫、境界、本体的同一
(一)学在工夫
(二)孔颜境界
(三)性理本体
五、儒家的“性”与“天道”说
(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二)“天”“命”的超越性
(三)“天道”的价值性
(四)“道不远人”
(五)“性即天道也”
六、郭店楚简中的儒家道德“性”“命”
(一)“凡人情为可悦也”
(二)“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三)“穷达以时”
七、道家之“道”——由《老子》出发
(一)“道”不可道
(二)“道”是“上善”
(三)“道”是“自然”
(四)“道”是“玄德”
(五)“道”是“在”
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的哲学境界
(一)人间即世
(二)狂狷在此
(三)齐物所在
(四)逍遥自在
(五)真人真知
九、论魏晋玄学中的“自然”境界——以王弼、嵇康、郭象为例
(一)“道”之“自然”
(二)“自然”之“无妄然”
(三)“自然”之“超然”
(四)“自然”之“必然”
(五)“自然”之“道”
十、《肇论》的境界哲学
(一)不真故空
(二)物本不迁 动静亦空
(三)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
十一、“应无所住生其心”——《坛经》的境界
(一)佛陀机缘
(二)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三)无念 无相 无住
(四)顿悟顿修与渐悟渐修
十二、“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张载的哲学思考(一)
(一)“无意为善”
(二)“性即天道也”
(三)“诚明”之境
(四)“兼体不累”
(五)“变化气质”
十三、“穷神知化”——张载的哲学思考(二)
(一)“神化”的意义
(二)“神化”的境界
(三)“化”与“成性”
(四)何以“化”成
十四、“太虚即气”——张载的哲学思考(三)
(一)“太虚即气”的缘起
(二)“太虚即气”的意蕴
(三)“太虚即气”的不同诠释
十五、“天人本只一理”——朱熹的性理之学
(一)对朱子的评价
(二)“理”是实在 亦是境界
(三)“心统性情”
(四)“为仁由己”
(五)“天即人,人即天”
十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的哲学境界
(一)“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二)“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三)“切己自反”
(四)道外无事 事外无道
十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陈白沙的自得之学
(一)境界形而上学
(二)“自得”之学
(三)“主静”工夫
(四)“自然”之境
十八、“随处体认天理”——湛甘泉的体认之学
(一)学承白沙 融冶诸家
(二)“随处体认天理”
(三)“勿忘勿助长”
(四)“宇宙间一我与天地也”
十九、“重功夫而不重效验”——王阳明的生命哲学